口服液铝盖启封后,铝盖中央部露出橡皮塞,针对瓶塞消毒与否的细菌数调查,试验如下。
一、材料
输液瓶、启瓶器、无菌镊子、消毒棉签、2.5%碘酊、75%乙醇、酒精灯、打火机、含有0.1%硫代硫酸钠的洗脱液、37℃温箱。
二、方法
1.采样 随机抽查临床上的输液瓶96份,其中同品名、同批号、同厂家的输液瓶取双数并排列在一起,将它们分为甲、乙两组,口服液铝盖启封后,甲组瓶塞不要消毒,直接采样,乙组瓶塞用2.5%碘酊消毒,并以75%乙醇脱碘,待干后采样,严格无菌操作,避免污染。采样方法: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1支,在瓶塞上反复涂擦5次,并随之转动棉试子,剪去手接触部位后,将棉拭子投入5 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中,同样方法依次采样,采样完毕立即送检。
2.检测与合格指标 将采样管用力振打80次,用无菌吸管吸取1 ml待检样品放于灭菌平皿内,加入已溶化的45~48℃的营养琼脂15~18 ml,边倾注边摇匀,待琼脂凝固,置37℃温箱培养48~72 h,计数菌落数。结果判定:平板上无菌生长为合格,有菌生长为不合格。
三、结果
甲组样品经检测结果,全部无菌生长,结果判定全部合格,乙组样品有1份有菌生长,经鉴定为黄杆菌生长,结果判定不合格,其余47份样品无菌生长,结果判定合格,阳性率为2.08%。
四、讨论
1.输液瓶的生产过程 输液瓶在生产过程中,是先上盖,后灭菌。每批号抽样检测合格后方可用于临床。因此,临床上使用的输液瓶其口服液铝盖启封后,瓶塞是无菌的
2.瓶塞不要消毒 其减少工作程序,达到省时、省力、又节约资源。由于护士劳力消耗减少,时间节约了,从而能够较从容地从事加药工作,间接地降低了差错的发生率。
3.瓶塞消毒 其工作程序增加了,污染的机会随之也增加了,本试验的乙组样品检测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,寻找出现黄杆菌的原因可能为:(1)操作污染:整个操作过程是在同一条件下由专业人员统一操作,污染机会不大,但不能排除。(2)洗脱液污染:洗脱液在灭菌时因压力增大,瓶塞松动,导致灭菌后被污染。(3)消毒剂本身污染:在操作中使用同一瓶消毒剂消毒瓶塞,因此,可能性不大。
4.输液容器 输液容器有玻璃瓶、硬塑料瓶和医用塑料软袋。目前很多医院仍使用输液容器为玻璃瓶的,因此,口服液铝盖启封后,瓶塞不要消毒可以直接加药或插人一次性输液(血)器,既能达到省时、省力、节省资源的目的,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,在医院中应广泛推广。
5.消毒方案 建议在同一个医疗单位内,采取统一方法即瓶塞不要消毒,以避免因护士操作方法不一,而引起患者或家属的误解,导致不必要的医疗纠纷。
总之,口服液铝盖启封后,瓶塞不要消毒即可直接加药或插入一次性输液(血)器。